珍视“工匠精神”的内涵

时间: 2023-12-19 09:05:26 |   作者: BOB综合app下载

  最近,冉毅立和陆龙增,这两名来自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的学生在第19届“LINDE金杯”国际青工焊接大赛上获得了第一名,这一条消息着实在焊接领域火了一把,因为气焊历来是欧洲国家的传统强项,而两位技工新人为中国在这一个项目上实现了获奖零的突破!两位获奖学生尚未毕业,已经丝毫没有悬念地成为数家实力丰沛雄厚企业的争抢对象。

  今天,一些行业对工人的需求量可能没那么多,但对工人技术的要求会更高,精湛的技艺依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。我们是不是还需要“工匠精神”?对此,有人怀疑,值得讨论。

  何谓工匠精神?意即工匠追求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。精益求精、一丝不苟、严谨敬业,这些工匠精神的标签,放诸很多领域,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路径。

  或许有人会说,工匠精神诞生在手工艺为主的农业时代,彼时有足够的时间让人慢条斯理地做一些东西,而工业时代的流水线摧毁了这种慢条斯理。流水线、快节奏固然带来了效率,但“慢工出细活”的优势也很明显。看看现在的瑞士钟表、德国相机等,哪一样不依旧屹立在行业之巅?

  有这样一组数字可以让我们深思,据统计,截至2012年,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,为全球之最,德国有837家,荷兰有222家,法国有196家。探究这一些企业长寿的秘诀,显而易见一个共同点,即都在传承一种精神——工匠精神,追求完美,拥有过硬的产品,进而走上“创新”、“创造”之路,成为行业领跑者。

  其实,工匠精神在中国古已有之。人们耳熟能详的“庖丁解牛”故事就完美诠释了这一精神,庖丁精湛的解牛技术告诉我们,做事只要心到、神到,掌握技巧和规律,达到出神入化的极致境界并非难事。

  当下的中国产品在国际舞台上,尚需努力由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创造”转变。很多时候,我们的企业并不缺少世界一流的设备和材质,却恰恰欠缺一种努力钻研、逐步的提升的工匠精神。

  不久前,《中国制造2025》由国务院正式公布,其中提出的中国建设制造强国三个十年的“三步走”战略明确,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,是立国之本、兴国之器、强国之基。如果我们的企业依然无视“工匠精神”,依旧缺乏沉下心来钻研的态度,不专注实体经济,做事依然“浮皮潦草”,寄望于赚“快钱”,那么,无论“创新”还是“创造”,恐怕都会缺少动力和支撑。